生豬期貨知多少(生豬期貨常識)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9-14
近年來,我國豬肉消費發生了明顯的結構變化,呈現從冷凍肉到熱鮮肉,再從熱鮮肉到冷鮮肉的發展趨勢。此外,由于國家鼓勵養殖、屠宰加工企業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的模式,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為未來形成以冷鮮肉消費為主的趨勢提供了政策基礎。
冷鮮肉及深加工制品在豬肉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呈緩慢增加趨勢。熱鮮肉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場,消費區域相對固定。經調研發現,如果僅對比熱鮮肉及冷鮮肉,根據地域消費特點及屠宰企業分布,冷鮮肉多由規模以上屠宰企業生產,且多集中在北方市場。冷鮮肉在豬肉消費中的占比約為40%,而熱鮮肉則高達60%。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場。

全球種豬有五大品種,其中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杜洛克豬三個品種的養殖最為廣泛。不斷發展的選育技術使不同品種間通過雜交又形成了新的種系,如英系、美系、丹系、加系和法系。通過雜交得到的商品豬,繼承了不同品種的優勢基因,具有體型大、生長周期短、飼料回報率高、瘦肉率高、經濟效益明顯等特點。目前我國種豬主要依靠進口,商品豬主要為國外品種雜交后的“杜長大”外三元豬。
從引進后備母豬到出欄商品豬(育肥豬120公斤)的養殖過程,歷時約14-15個月。具體包含3.5-4個月養殖成為能繁母豬,4個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豬,21-24天哺乳期轉為斷奶仔豬,50天保育期轉為小豬,130-135天育肥期轉為商品豬,即瘦肉型豬一般養殖5-6個月,可達到出欄要求。商品豬在市場上的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推動,這種模式也逐漸被替代。
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主要分為自行育種、繁育、育肥的“自繁自養”模式和公司負責育種、繁育,與養殖農戶合作育肥的“公司+農戶”模式。隨著大型企業的發展,更多的規模養殖戶轉向這種模式,成為我國生豬養殖行業的主力軍。這也為未來市場競爭提供了基礎保障。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豬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戶年出欄量占比超過50%。這意味著,大型規模養殖企業正在逐漸成為我國生豬行業的主導力量,他們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資源積累,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也為我國生豬產能持續高增長提供了保證。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