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荊州博物館在市區秦家咀、龍會河北岸墓地發掘古墓葬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7-29
在2018年的6月到2019年4月期間,荊州歷史文物研究機構在城市區域的秦家咀以及龍會河北岸墓地,發掘出總計416座古代墓穴。其中,在龍會河北岸的一處編號為M324的墓地中,出土了數量達324件的戰國時期楚國竹簡。根據這些竹簡的形式和文字風格,初步分析可以將其分為兩類。
第一類竹簡較為修長,長度大約在44厘米左右,字體顯現出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在這些簡文中,出現了諸如文王、成王、穆王、莊王等12位楚國國王的封號,與歷史文獻《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國君主世系相吻合。例如,編號為272的竹簡中寫著“成王即位五歲,乃春於焚桃”,269號竹簡記錄了“莊王即位十又[歲],乃春于蔑”。這些內容都涉及到一種稱為春季舉行的大型禮儀活動。此外,還有諸如“大司馬、左右司馬”等楚國軍事職位的提及,這可能與《左傳》中所描述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和“大閱”等軍事禮節有關。
第二類竹簡相對較短,大約41厘米長。這些簡文中記載了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歷史事件,例如,“王若曰:旦!嗚呼!敬哉!”出自14號竹簡,“……武王是,見王吳(娛)德;王其思元弟卑(俾)作輔,以王家,是休。”在201號竹簡中。這些內容與《尚書·周書》的文風相似,可能與西周初期周公輔佐朝政的歷史有關。
到了2018年底,荊州歷史文物研究機構對胡家草場墓地進行了考古挖掘,共清理了18座古墓。在編號為M12的墓穴中,發現了一批數量多達4546件的西漢時期簡牘,包括竹簡、木簡和木牘三種類型。主要內容涵蓋了歷法、編年史、法律條文、醫方以及占卜記錄等。

編年史簡有70枚,每一年記錄一件大事,內容與已流傳的文獻記載基本一致,但也有少許出入。例如,在19號簡中寫著“卅二年,行在楬石”,而《史記·秦始皇本紀》則記載為“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同樣,在45號簡中記錄的是“廿九年,正月,大索七日,行過比陽,掠瑯琊”,《史記·秦始皇本紀》則記載為該年“乃令天下大索十日”。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隸書中的“七”和“十”相似而造成的誤寫。
醫方簡牘超過1000枚,記錄了45種傳統醫療技術,涵蓋了治療疾病、保健養生、育兒以及農業養殖等多個領域。例如,767號簡記載了一個名為“令齒白方”的方法,提到使用桂枝或桂皮可以令牙齒潔白;833號簡則介紹了如何使牛長得肥壯的飼養方法:“煮豆,斗以鳥喙一果,而鹽豆,日鹽二升;茸食如常養牛方,茹以甘芻、善騷,靡以秫米二斗”。這些古代的智慧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