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姐的丈夫李哥鐵了心要投身餐飲行業,在市中心商業街盤下一家店面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7-21
李先生決心投身餐飲業,在市中心商業街租賃了一家店鋪。該地段年租金高達12萬元人民幣,再加上13萬元的店面轉讓費以及加盟費用、裝修和設備購置等開支,總計投入了大約35萬元。新店開業已經四天,第一天營業額僅有760元,第二天上升至1620元,第三天則達到1680元,然而到了第四天,數字又回落到1500元左右。面對這樣的經營狀況,李先生的妻子張女士憂心忡忡。
張女士緊握計算器,手指因頻繁按動而酸痛:35萬元的總投入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攤銷成本1000元——租金日均約330元,轉讓費每日分攤360元,加上食材損耗、人工和水電費用等,即使門店停止營業,每24小時都在消耗資金。依據這幾天平均1400元左右的收入來看,扣除50%的原料成本后,凈利潤僅剩700元左右,若要實現回本,則需要大約470多天的時間,即接近一年零三個月。

深夜閉店之后,廚房里的燈依舊亮著。李先生盯著監控視頻一幀一幀地分析:午餐時段外賣訂單量占比不足20%,大多數顧客是附近寫字樓的白領,在用餐高峰期常常抱怨出餐速度慢;晚餐時間集中在傍晚6點到7點之間,之后大廳幾乎空無一人;最暢銷的招牌菜毛利率僅為35%左右,而那些高利潤的小吃拼盤卻很少有人問津。

張女士查閱了加盟合同,發現總部承諾的區域保護條款實際上并未得到落實——在步行距離僅800米的地方新開了一家競爭店鋪,并推出了充值送菜品的促銷活動,吸引了不少回頭客。她鼓起勇氣聯系了區域經理,對方卻以“市場波動屬正常現象”為由,只發送了一份標準化營銷方案,其中充斥著諸如“朋友圈集贊”和“第二份半價”的老套策略。
轉機出現在試營業的第二周。夫妻二人注意到周邊社區的老年顧客通常在上午10點前來購買早餐,于是決定提早至早上7時開門,并增設現磨豆漿與包子檔口;他們還針對外賣用戶推出了“30分鐘內送達,超時則免單”的承諾,在優化后廚動線之后,出餐效率提高了40%左右;周末期間推出親子套餐,并在商場入口處發放帶有二維碼的優惠券。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門店的日均營業額穩定在了3000元左右。李先生在他的賬本上劃了一條紅線:本月凈利潤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盡管距離回本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看到周末時門外排隊等候的顧客越來越多,張女士終于將計算器鎖進了抽屜里——這一次,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經營之道。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