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球從蕪湖踢到常州(4)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5-08-22
《我的足球之旅:從蕪湖到常州(4)》
蕪湖這座城市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商業繁榮而工業也不落后。過去,蕪湖造船廠曾是海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職工足球的佼佼者。然而,隨著空軍后勤單位5720廠從吉林遷至蕪湖,這一冠軍寶座被一群來自吉林的選手奪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常受邀參加各種非正式的比賽和友誼賽,與真正的職業球員同場競技,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職業球員們通常都是球場上的老手,他們的小動作層出不窮:拉拽球衣是最輕微的方式;而在并肩沖刺搶球時,他們會故意用力蹬地彎腰揚手,巧妙地讓手指觸及你的喉嚨——這類犯規行為往往逃脫了裁判的視線。
在一次蘇超比賽中,常州隊與南京隊交鋒。南京隊的10號球員藤帥小黃毛顯然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在那晚雨中的較量中,他利用地面濕滑、防守隊員移動緩慢的優勢,獨自連下三城。然而,面對這樣的對手,常州隊員們卻沒有采取必要的策略來限制對方的核心球員發揮。所謂的主動侵犯策略在比賽中往往起到關鍵作用:例如意大利隊在與法國爭奪冠軍時,后衛通過言語激怒了法國隊長齊達內,最終導致后者因憤怒而頂撞對手被罰下場——這便是足球場上的一種戰術手段。
1990年我帶著一絲不舍離開了蕪湖這座充滿回憶的城市,前往常州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相比于蕪湖的優美風光,常州在城市面貌上略顯遜色,但它的人們卻更加熱情和真誠,這座城市洋溢著濃厚的工業氣息,經濟總量也遠超蕪湖。我在常州的一所學校擔任教師時,依舊可以享受與學生及同事們的足球時光,校園球場吸引了許多周邊單位的年輕人前來踢球,這無疑成為了結交新朋友的最佳方式之一。隨著在常州多次參與比賽的經歷積累下來,我漸漸意識到這座城市整體的足球水平遠遠不及蕪湖。

此外,在決定培養兒子成為職業球員的想法時,面對當時常州的足球環境,這一念頭也逐漸消退了。如今回首往事,距今已有三十年之久。近年來蘇超聯賽的興起將常州在足球領域的短板暴露無遺——盡管這座城市GDP超過萬億人民幣,卻始終缺乏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蘊。
以江蘇城市足球聯賽為例,廣告贊助費至少需要300萬起步,但在常州賽區,竟沒有一家企業愿意出面。最終,一位東北的燒烤攤老板出于對侄女在體操隊的支持而慷慨解囊5000元訂下了一塊廣告牌——上面僅寫著“東哈-東北街邊燒烤”。這反映出常州足球界缺乏商業運作的能力和基礎。
頻繁的比賽失利使常州在全國范圍內聲名遠播,如今自媒體時代追逐流量成為了趨勢。雖然大家都知道贏球無望,但這也讓常州找到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通過輸球來博取同情和關注,甚至有段子稱連恐龍都為它哭泣撲倒。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