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人的餐桌用具: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什物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3|發(fā)布時間:2025-07-18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人日常飲食所使用的器具,《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什物”篇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的古代生活場景。
古人在用餐時使用匕、刀和俎。其中,匕是長柄湯匙,用于從鼎內(nèi)取出食物;而俎則是一塊兩端有足支撐的木制小板,專門用來放置被取出來的肉食以便切割。古人常常同時提到刀與匕,以及俎與刀,并將它們作為重要用餐工具。
盌一詞在《說文解字》中指的是“小盂”,即一種水器而非飯碗或菜盤。盡管有此定義,但傳世的古代器具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自稱為盌的物品,這些實際上是在一個小盂上加裝了手柄的設(shè)計,其主要用途是舀取液體。
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早期歷史時期不存在與現(xiàn)代碗形狀相似的器物。不過它們的具體名稱和功能可能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認(rèn)知的“碗”有所不同。
簋是古代盛放飯食的重要器具之一,通常為圓形底部帶有圈狀支撐腳的設(shè)計,并且兩側(cè)配有手柄以方便拿取。這種容器可以由青銅、陶土甚至木頭或竹子制成。
簠是一種方形的器皿,與簋的功能相似,主要用于在祭祀和宴請賓客時盛裝米飯等主食。其形狀獨特,便于擺放并保持食物的新鮮度。
豆是古代常見的餐具之一,類似于現(xiàn)代的高腳盤,可用于盛放肉類醬料或肉湯。古人將木質(zhì)的此類器皿稱為“豆”,竹質(zhì)的則被稱為“籩”,陶土制成的被叫做“登”或“豋”。《詩經(jīng)》中提到:“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描繪了食物放置在這些器具中的誘人香氣。

箸是古代用來夾取食物的工具,在先秦時期人們通常用手直接拿取飯食。然而,《禮記·曲禮上》有云:“羹之有菜者用梜”,這里提到的“梜”便是筷子的一種早期形式,用于處理復(fù)雜的食材,如蔬菜等。
直到漢代,使用筷子才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漢書·張良傳》中便有關(guān)于借箸籌謀的情節(jié):“臣請借前箸以籌之。”展示了通過筷子進(jìn)行策略思考的場景。

(責(zé)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