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美食之旅:從避風塘到天后的煙火氣息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7-18
除了音樂、電影以及購物體驗,香港的美食同樣是一大亮點。在這個僅占1105平方公里的小島之上,匯聚了超過15,000家餐廳。這里既有星光熠熠的米其林星級餐館,也不乏外表樸實卻令人驚艷的街頭小吃攤位。從世界各地引進的獨特風味到流傳百年的傳統美食,應有盡有。
最近,深圳衛視推出了一檔以治愈系為主題的原創紀錄片《宅人食堂3》,這期節目特別來到了香港。作為一位已經定居多年的北方姑娘黃西西,她與制作團隊穿梭于這座永不熄燈的國際大都市之中,在一道道地道美食之間感受最真實的、充滿溫情的香港。

港大發獎牌:平凡港人的深夜食堂
香港擁有的是世界上最為寬敞的人行道,以便匆匆忙忙的市民能夠快速通行,并確保高效工作。無論是高級寫字樓里的商業精英還是街頭小店鋪的工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生存下去。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浪潮中,一些古老的店鋪仍在高樓大廈之間頑強地生存著,為鋼筋水泥森林留下了一絲柔軟和溫暖。這家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就一直營業至今的老店,在凌晨3點依舊準時亮燈迎接顧客。深夜供應的茶點與熱湯不僅滿足了無數早起謀生工人們的口腹之欲,更給他們帶來了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在那些霓虹燈光無法照亮的辛苦時刻,新興食家提供的流沙包和燒賣給了過路人們無盡的溫暖與感動。
2012年,這家老字號從厚和街搬遷至新址時,每天凌晨3點前來排隊等候的老港大師生們甚至引起了警方的關注。店主徐興表示,其實大家只是非常不舍得離開這里,紛紛過來拍照留念以作紀念。為了感謝新興食家對無數港大學子深夜美食需求的貢獻,香港大學特別在百周年校慶時為它頒發了獎牌。
這一期《宅人食堂》的第一站就將帶您走進這家榮獲香港大學表彰的深夜食堂。
獅子山下:美食背后的香港精神
1975年的歌曲《獅子山下》,表達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到這座小小島國,逆境求存、埋頭苦干、同舟共濟的精神,并逐漸成為市民心中的“市歌”。
香港的餐飲業將這種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節目中走訪的幾家店鋪無論是新興食家還是喜記,亦或是華姐清湯腩和陳漢記等老字號都有著幾十年的歷史背景。每一家老店的發展歷程都凝聚了幾代港人的奮斗史,同時也記錄了這座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軌跡。
從最初在街頭擺攤謀生到現在擁有穩定的店面,這一路走來既有像喜叔這樣的第一代香港人艱苦創業的經歷,也有許多年輕一代的辛勤努力和老街坊們的相互支持與幫助。
在香港,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并不完善,因此人們往往工作到無法繼續為止。在茶餐廳里見到清一色的老員工并不罕見,這背后是幾十年來大家彼此之間的互相照應和扶持。走進每家老店都會感受到如同回家一般的溫馨氛圍。

香港味道:美食中的匠心精神
蔡瀾曾說過:“香港人就是拼命掙錢、拼命吃。”這種拼搏精神使得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大都市;而對飲食的講究則讓港人們在烹飪上精益求精,使這座城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美食之都。
“煮牛腩時要注意其筋骨的韌性及烹調時間。如果采用快速軟化的做法,會導致肉質變爛,那就失去了意義了。”華姐清湯腩現任老板談及自家的烹飪秘訣時流露出自豪之情。
港島的大街小巷遍布著各式各樣的糖水店,幾乎每部TVB劇集都會出現角色深夜喝一碗“糖水”的情節。廣東人所謂的“糖水”遠不止是在熱水中加入糖那么簡單,而是通過熬燉煮三種方式制成的湯品或甜點。佳佳甜品是一家從凌晨三點就開始營業的老字號糖水店,擁有超過30年的歷史,并堅持使用傳統方法制作糖水而長盛不衰。
正如蔡瀾所說,“保持傳統的飲食就是保留繁瑣的過程”,只有用最好的原料、最用心的態度和最下功夫的手藝才能做出最佳的美食。
香港被譽為華洋交融的東方明珠,這個張愛玲筆下的傾城之地如今以高聳的商業大廈與迷人的維港景色示人。然而《宅人食堂》卻通過穿梭于繁忙街巷的方式揭示了這座城市更真實的一面,這不僅僅包括避風塘炒蟹、華姐清湯腩、陳漢記布拉腸粉等知名美食,還有它們背后蘊含的人間溫情和煙火氣息。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