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南下畫弧:浚縣小河古鎮的千年商貿繁榮之路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7-19
#鶴壁頭條#運河蜿蜒:自西南至東北,在小河鎮東折而行,孕育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
隋唐大運河浚縣衛河段由西南向東北流淌,當它到達浚縣的小河鎮時,向東畫了一個巨大的弧線。這條曲線形成了長達十余里的“九灣畫屏”美景,并且延伸到了一個名為“道口”的千年古鎮。
道口古鎮最初被稱為“李家渡口”。在宋金時期以前,古黃河流經此地,在當時這里是黃河北岸的一個重要渡口。由于該地區多為姓李的家庭經營船只擺渡業務,故而得名“李家渡口”。隋朝時開鑿的永濟渠(即隋唐大運河的前身)穿鎮而過,使得道口集鎮因為水運便利、商賈匯聚而變得繁榮。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道口古鎮隸屬于浚縣管轄。古黃河未南遷前,浚縣與滑縣以河為界區分,左岸屬黎陽縣(即現今的浚縣),右岸則屬于白馬縣(現在的滑縣)。這條天然邊界從漢朝開始直至南宋紹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改道之前,一直未有變化。因此,位于古黃河左岸的道口古鎮,歸屬于黎陽縣的行政管轄。
公元1194年,古黃河在陽武縣(現今新鄉市原陽一帶)決堤后東流,經過浚、滑兩縣的故河道逐漸干涸,只留下了一條綿延不斷的沙丘。于是,這條廢棄的黃河河道成為了劃分浚縣與滑縣邊界的界限,并一直維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止。之后,道口鎮被劃歸到了滑縣的管轄范圍。
在歷史上,道口古鎮因河而興,商貿繁榮,一直是除浚縣城之外最繁華的集鎮之一。根據清朝嘉慶年間《浚縣志》的記載:浚縣共有9個集市,其中縣城內的為每日一市,而四關則為每月一次輪流交易;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縣周書升將城內東街公所地改并成“周公集”,勒石以示。李家渡口(現今的道口鎮)集市亦是每日一市,其余如新鎮、屯子等集市則為隔日交易。
自清末以來,隨著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的變化,桑村廟、寇莊(現歸延津縣)、大賚店(今鶴壁新區)、善堂、裴莊、孟莊以及十里鋪等地的集鎮逐漸興起。道口、宜溝、城廂及洪門等區域則因靠近鐵路和衛河水路而迅速發展,成為了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由此可以看出,在清代時期浚縣的轄區包含了現今延津、滑縣和湯陰三縣的部分地區,其領土范圍比現在要大得多。
古時道口鎮以交通便捷聞名于世,集市因運河而繁榮昌盛。自隋代以后,衛河通航南北可達百泉與天津之間,“帆檣林立”,“三百石之民船,四時暢行”;貨物南來北往,往來商旅絡繹不絕。由此可見,古道口鎮曾經擁有無比繁華的景象。
到了清末至民國中期,道清、道楚鐵路建成通車,從南部連接清化,向北延伸至楚旺,火車往返不斷,使得道口鎮成為水陸交通的交匯點。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為道口古鎮帶來了商業上的繁榮發展,運河岸邊商賈云集貿易繁盛,商鋪林立,各戶生意興隆,“日進斗金”,道口鎮由此聲名遠播成為了豫北地區重要的經濟重鎮,并享有“小天津”的美譽。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