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將軍宴,吃透六百年的山海魂——深圳大鵬所城古餐之旅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7-25
推開鵬城飯館斑駁的木門,明代城墻的青苔氣息混著灶火香撲面而來。大廚正蹲在土灶前撥弄柴火,鐵鍋里咕嘟冒泡的將軍鴨泛起琥珀色油光,他抬頭笑道:“今天有剛挖的沙井蠔,給你們湊桌完整的將軍宴。”
這座開在大鵬所城東門巷的客家老宅,用一桌復原明清海防軍宴的“將軍宴”,讓我嘗到了深圳最厚重的歷史滋味。
烽火灶臺燉出的戍邊鄉愁
將軍鴨仍是宴席的定海神針。老周掀開祖傳的粗陶甕,混著米酒香的蒸汽瞬間漫過房梁。鴨肉需用大鵬山泉浸泡半日去腥,腐乳汁要選存了三年的老壇,慢燉時還得添把曬足180天的陳皮。最妙是藏在鴨腹里的東山芋頭,吸飽肉汁后綿軟如脂,大廚說這是戍邊將士的智慧:“當年倭寇圍城,芋頭能頂半月糧。”

糯米鎧甲裹住的戍卒豪情

“炸金銀”上桌時,鄰桌小孩驚呼像“古代金元寶”。金的是裹著客家娘酒糯米漿的土豬肉,銀的是混入蝦干的蘿卜糕,在160℃茶油里滾出鎧甲般的脆殼。蘸南乳醬咬下的瞬間,酥脆聲竟與甕城箭樓的銅鈴共振。大廚摸著手臂刀疤笑稱:“我太爺爺給守軍做飯時,倭寇火箭把油鍋炸翻,留的疤和我這胎記一模一樣。”
海浪熬煮的戍卒風骨
當那盆“海防三寶湯”端來時,我確信聞到了大亞灣的潮聲。沙井蠔、南澳紫菜、東山沙白貝在土陶罐里熬煮三小時,湯色如月下海浪泛著銀暈。大廚舀湯的手勢帶著漁民的粗獷:“戚家軍當年在城頭架鍋,退潮時撿貝類,漲潮時撈海藻,這湯比史書更懂戍邊苦。”

月光浸潤的守城浪漫
宴至尾聲,大廚端出冰鎮山水豆腐花。石磨磨出的豆花盛在粗瓷碗里,顫巍巍映著甕城的月亮。撒上大鵬山野蜂蜜時,他指著城門鐵環說:“萬歷年間守將女兒大婚,全城百姓捐出黃豆磨豆腐,那晚月亮也這么亮。” 甜潤滑過喉間,恍惚看見紅衣新娘的蓋頭拂過箭垛。
離店時已近子夜,大廚站在門檻邊喝著茶,身后灶火將熄未熄。六百年前的戍卒或許也是這樣守著余燼,把思鄉情、退敵志,都熬成了人間至味。這座深圳最老的軍事古城,終究用一席將軍宴告訴我:最好的歷史,原來都藏在百姓的灶臺上。

鵬城飯館:大鵬所城東門巷,GPS可直達
建議17:00到店,暮色中的甕城與古宴最配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