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卷餅兩漢煙火的豪邁寫意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7-19
徐州卷餅: 兩漢煙火的豪邁寫意
清晨六點的彭城路早市,鏊子上的面皮在菜籽油里舒展筋骨,焦香穿透晨霧。這不是尋常的春卷薄衣,而是用黃河故道小麥揉制的厚實面餅,在徐州人的鐵鏊上烙出虎皮斑紋,像極了大漢畫像石上的日月紋樣。 案板前碼著十八種澆頭:醬色透亮的把子肉淌著琥珀汁,油辣子炒螺絲青椒泛著翡翠光,現炸的散子金絲垂簾。掌刀師傅的臂膀起落如風,鹵牛肉、香腸片、土豆絲層層疊疊,最后澆一勺祖傳甜面醬——那是用微山湖蘆葦火熬制的古法秘方,帶著湖水蒸騰的甘冽。 當卷餅裹著三指粗的餡料遞到手中,沉甸甸的份量讓人想起戲馬臺的楚漢石雕。第一口咬破焦脆餅皮,肉汁混著辣香在齒間炸開;第二口遇見脆生生的藕條,清甜破開葷腥;第三口芝麻碎混著醬香漫上舌根,恍惚聽見京杭大運河上漕工的號子。老食客會配碗熱辣辣的饣它湯,讓羊骨熬的乳白濃湯沖開味蕾的千軍萬馬。 深夜的富國街夜市,卷餅攤亮起昏黃的燈。穿貂皮的大哥和畫眼線的姑娘擠在塑料凳上,看老板往餅里塞進整只炸蟹柳。此刻的豪華版卷餅,溏心蛋液裹著芝士瀑布,卻依然用糙手草紙包著——這是徐州人骨子里的混不吝:任你天南海北的珍饈,到了這方水土,都得在鏊子上滾一滾煙火氣。 當高鐵載著游客駛離徐州東站,他們行李箱里除了小兒酥糖,總藏著用油紙包緊的冷卷餅。這枚穿越兩千年的美食活化石,正以市井的智慧完成當代變形記:豪氣未改,卻多了份熨帖腸胃的溫柔。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