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湖畔春日美味:藜蒿炒臘肉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布時間:2025-07-18
春天里的鄱陽湖畔,有著一種獨特的美味——藜蒿炒臘肉。這道菜不僅承載著江西人民對家鄉的美好回憶,還蘊含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鄱陽湖邊,每當春回大地時分,草木生長旺盛,而紫褐色的藜蒿便是其中佼佼者,它散發著一種特有的香氣,與臘肉混合后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鄱陽湖的草,南昌城的寶"這句俗語生動地描繪了藜蒿在江西人心目中的地位。
從古至今,江西人一直有臘月熏制土豬后腿肉的習慣,并將其切片煉油,再與新鮮采摘的藜蒿一同炒制。這道菜的做法起源于明代,最初是漁民應對食物短缺的一種智慧選擇,如今卻成為了承載鄉愁的重要象征。去年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通過直播展示了這一傳統烹飪技藝,在屏幕前觀看的人們紛紛感慨:“想回家”,這讓主持人不禁熱淚盈眶。


在南昌繩金塔下的一條老街里,年逾古稀的徐師傅正用祖傳鐵鍋示范著傳統的藜蒿炒臘肉做法。“要選經過49天杉木熏制的臘肉,而且必須現摘現炒,過了清明就無法食用了。”他說。隨著他將手中的大鐵鍋顛來倒去,藜蒿翠綠與臘肉紅亮交織在一起,仿佛贛劇舞臺上水袖飛舞的畫面重現眼前。一旁品嘗的廣東游客盡管被辣得直吸氣,卻依然停不下筷子:“這菜里有鮮味、甜味和春天的氣息。”

如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藜蒿炒臘肉這一傳統美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們將這道美味融入到了青花瓷盤的設計中;廬山腳下的民宿則推出了采摘藜蒿體驗活動;甚至上海的一些高級餐廳也將“鄱陽湖藜蒿”加入到春季菜單之中。然而,對于老南昌人而言,最懷念的依然是在湖邊現摘現炒的那種野趣——那是任何現代烹飪手段都無法復制的,充滿了泥土和時間痕跡的獨特風味。

(責任編輯:佚名)